2010年7月28日,第四次全国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研讨会在南京召开。会议由南京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系承办, 来自全国30多所高等医学院校的寄生虫学教研室或病原生物学系的代表出席会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周晓农教授、原所长余森海教授,《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编辑部主任盛慧锋女士等也应邀出席了会议。南京医科大学教务处处长季晓辉教授代表南京医科大学校领导到会祝贺。南京医科大学原副校长吴观陵教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温廷桓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山大学詹希美教授,国务院学位评议组成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李雍龙教授,南京医科大学张兆松教授等资深寄生虫学家也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南京医科大学王勇教授主持,与会代表围绕人体寄生虫学学科建设、教材建设、双语课程与精品课程建设、留学生全英教学,以及人体寄生虫学实验课程改革等主题作了专题发言并开展了热烈的讨论。
周晓农教授作了“我国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及防治需求”的专题报告。他认为,从全球范围来说寄生虫病的疾病负担是被低估了,近年来被忽视的热带病(NTD)防治已受到WHO等国际组织再度重视,而大多数NTD是寄生虫病。在我国,消除血吸虫病和疟疾已成为国家层面的防治目标和策略,包虫病和食源性寄生虫病防治也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投入力度在不断加大。他建议,高校的寄生虫学学科发展和教学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积极为寄生虫病防治提供技术支撑和人力支持。吴观陵教授从学科发展的战略角度,作了“关于医学寄生虫学学科定位的困惑”的专题报告,对我国人体寄生虫学学科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学科环境作了全面分析。他认为,作为病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寄生虫学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学科作用和地位,应努力让学术界进一步认识寄生虫学在医学和生命科学中的作用,保持人体寄生虫学的学科地位,而不是被其他学科所取代或被边缘化。吴教授强调,尽管Pathogen Biology(病原生物学)还不是一个被国际广泛采用的学科名称,但对于促进人体寄生虫学课程建设是有积极意义的,然而“名正才能言顺”,在教研室的命名和学科建设上我们还是不要放弃“人体寄生虫学”这个学科名字,而是应保持这个学科名称。周教授和吴教授的报告,引发了各位代表对如何促进人体寄生虫学学科可持续发展的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应在保持人体寄生虫学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努力体现本学科的前沿性,让学术界和政府能进一步关注人体寄生虫学的学科发展。
温廷桓教授的“稚绦与丝绦蚴集群以及猬旋宫绦虫种名考”,苏川教授的“南京医科大学人体寄生虫学学科情况介绍”,詹希美教授的“《人体寄生虫学》长学制第2版教材内容特点”,殷国荣教授的“医学寄生虫学教材编写中几个问题的讨论”,彭鸿娟副教授的“过渡-浸没式双语教授点滴体会”,吴忠道教授的“《人体寄生虫学》精品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汪世平教授的“湘雅医学院《人体寄生虫学》精品课程建设体会”,王春梅老师的“《医学寄生虫学》精品课程网站设计与建设”,陈金铃老师和刘俊燕老师的“留学生人体寄生虫学全英文教学体会”,陈建平教授的“四川大学人体寄生虫学实验课程改革经验与体会”,纪伟华教授的“大学生课外科研引发寄生虫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个想法”等报告,充分展现了各校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的成果与经验。在专题发言的基础上,会代表结合各自的经验和体会,对如何进一步深化人体寄生虫学的教学改革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形成了许多共识。
全国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研讨会是由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南京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和安徽医科大学联合发起形成的国内医学院校寄生虫学教研室联谊会形式,目的是为全国从事人体寄生虫学教学的教师提供一个交流和相互学习的平台,会议每年举行一次,已连续举行了3次。第一次会议于2007年在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举行,2008年会议在昆明医学院举行,2009年会议在安徽医科大学举行。本次会议在南京召开,会期尽管只有一天的时间,但会议内容丰富、讨论热烈,达到了交流与相互学习的目的。与会全体老师对南京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系富有成效的会议组织和接待工作表示钦佩,对会务组表示衷心感谢。通过讨论,会议建议第五次会议以“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内容的优化”为主要议题,重点研讨不同专业的核心课程内容的选择与整合,并提议下次会议在第三军医大学或山西医科大学举行。
(病原生物学系? 王勇? 苏川? 季旻珺)
|